400-259-6219

新闻资讯 分类
江南体育《白蛇传·情》VS《新龙门客栈》戏曲如何戳中“流量密码”|文化名家双城对话发布日期:2023-12-17 浏览次数:

  江南体育不管你是否热爱戏曲,这段时间,你或许都有在社交平台刷到过环境式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的片段。

  在杭州西子湖畔,这部剧在今年3月驻演以来,开票即售罄。女扮男装的演员陈丽君,戏妆一扮,秒变倜傥小生。古风BGM,张力十足的画面,戳中了视频时代的“流量密码”,火遍全网。

  而在广州,早前一步,粤剧电影《白蛇传·情》以绝美仙侠水墨国风电影风靡大江南北,打破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,完成了传统戏曲的“惊艳转身”。

  2004年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同志到嵊州调研时,曾经走访越剧博物馆等地,关心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。

  2018年10月24日,习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视察,提出要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。

  沿着这些足迹,我们探究戏曲——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生生不息的“密码”。分别根植于岭南和江浙的“粤剧”和“越剧”,同音也同频,两大剧种引风气之先,一次次引领戏曲传承创新的新风潮。

  古老戏曲如何转身,与年轻人“共振”?如何迈步向前,激活地方文旅发展一池春水?两地戏曲发展又当如何互鉴?南方日报记者对话广州和杭州两地的戏曲界人士,试图找到答案。

  西子湖畔的蝴蝶剧场4楼的小剧场空间,被改造成了一个布满机关暗道的客栈模样。如果没人带路,你可能连观众座位在哪里都找不到。

  观众围坐在古朴的木凳桌边,既是看客,也是戏中人,甚至直接参与到剧情推动中。千户将军会拿着周淮安的画像,在剧场里对一遍人头,观众会被分到任务,要与演员对戏。

  “好玩”是许多年轻人对这部越剧的评价,这也间接改变了许多人对戏曲这一“奶奶辈”爱好的刻板印象。事实上,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,如出品人、艺术总监茅威涛所说,“对标的就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”。

  “环境式戏剧”、驻演模式是年轻人中最流行的观演模式。那么,戏曲为何不可?

  向来勇于创新的先锋人物茅威涛认为,戏曲也应该参与到这场求新求变的舞台迭代中来。

  茅威涛大胆起用了一个“80后”“90后”为主的年轻创作团队,她和唱腔设计陈国良老师承担起了“托底”的角色,给团队最大的发挥空间,只在年轻人们走太远时“往回拉一点”,让这部剧最大程度保留越剧艺术和传统戏曲本体的东西。

  在剧中,越剧最早的“呤哦调”被沿用,戏曲的“刀枪把子”与武术舞蹈也进行了结合。越剧的原汁原味仍在,但新意随处可见。很多人惊叹,原来在戏曲百花园里,还有女子越剧这样美丽的地方戏曲。更有网友评论“这才是女团的鼻祖啊!”

  戏曲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孕育而来,为什么在今天,似乎离观众越来越远了?同样的问题,也长期萦绕在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,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的脑海里。

  9年前,曾小敏有一个排演个人专场的机会。通常的做法是编一出折子戏专场,展示自己的一系列代表作品。“排一场晚会很容易,但演完后呢?能延续吗?能吸引到新观众吗?能成为经典而历演不衰吗?”

  彼时戏曲消亡论不绝于耳,观众的流失,让行内人忧心忡忡。曾小敏决心,要用这笔经费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。她对《白蛇传》的故事情有独钟,白素贞与许仙的神话爱情,在她看来,可以有当代人新的解读空间。为此,她建立了一个几乎全是年轻人的创作团队。

  半年后,一台全新的新编粤剧《白蛇传·情》出炉,让传统戏曲界“炸开了锅”。

  删掉了传统版本的大段重复的情节,换以清丽的唱段,加入了电影化的音乐效果、大量水袖翻滚武打的片段,这样的调整让一些老戏迷一时无法接受。

  但曾小敏坚持认为“戏曲不能故步自封,求变才能有出路”。她顶住了压力,让《白蛇传·情》不断调整、不断前进。

  直到2年前,这部剧被拍成了同名电影,搬上了大银幕,一时间,具有水墨质感的特效、国风十足的画面和音乐,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注意。

  电影上映不到20天,便一举夺得戏曲电影票房史上的冠军。大量的特效镜头,将戏曲中经典的“唱念做打”与电影这一艺术语言跨界融合。长达6分钟的经典桥段“水漫金山”呈现了巨浪滔天的视觉效果,放大了“水袖”这一传统戏曲程式的魅力。

  同名舞台版粤剧《白蛇传·情》自诞生至今已上演近200场,直到现在,每一次上演仍一票难求。

  现场不乏“推着行李箱”从全国各地赶来看戏的粉丝。演出完的后台出口,常常聚集了一批等候与演员合影的铁杆观众。

  “跨界是一种手段,最终的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戏曲艺术的韵味。”在曾小敏看来,与电视剧、电影、流行音乐、游戏等新媒介的跨界联姻,让戏曲走出“高阁”,融入今天人的生活方式,这既是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使然,也是戏曲多年积累沉淀后的爆发。

  茅威涛则认为,沉浸式演出、周边文创等当前演出市场中的流行趋势和消费方式,也可以在传统戏曲中借鉴。“广东精神和浙江精神里,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敢为人先。驻场演出、新的演出消费方式,会给戏曲文化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。”

  结束了一天的排练,晚上8点半江南体育,广州粤剧院“90后”文武生陈骏旻准时架起了直播设备。

  在直播间,他熟稔地和戏迷打招呼,“想听乜嘢曲啊?”面对戏迷的点歌需求,他一一满足。《禅院钟声》《七月七日长生殿》等经典粤曲,他演绎得认真又传神,不亚于舞台上的表现。唱歌的间隙,他还不忘向观众科普歌曲的背景知识。

  “没想到我一个外地人,居然在直播间学会了《帝女花》。”在陈骏旻的抖音号,有ID在浙江的用户留言道。

  2020年,起初只是觉得“好玩”,陈骏旻闲暇时在抖音上传了几段排练场练功唱曲的短视频,没想到渐渐地开始有粉丝关注。这让他意识到,“这是一个推广粤剧的好手段”。

  他开始学拍剪视频、加特效,用或鬼马或俏皮的表情,演绎不同风格的曲目。和舞台上束发、着戏服不同,抖音里的陈骏旻更像个邻家大哥哥。他知道,粤剧要走向大众,就得打破距离感,拓宽受众面。

  所以他把抖音当做另一个舞台,在这里他不仅能直观看到观众的喜好和建议,还能让更多人感受粤剧这项非遗的魅力。至今,他已上传300多个作品,收获了20万粉丝。

  随着《新龙门客栈》的出圈,剧中的主演陈丽君、李云霄等人纷纷收获“泼天的流量”,陈丽君的抖音涨粉200万,据说采访预约已经排到了12月底,可以说是今年戏曲界的“顶流”。

  不仅如此,粉丝们还“顺藤摸瓜”,从社交网络上发掘了许多“宝藏”越剧演员。

  在剧中扮演塔塔儿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沈洁发现,自己在小红书发布的“戏曲打工人的一天”系列vlog流量“暴涨”,原本只是自娱自乐对自己生活的记录江南体育,一下子涌进了许多对戏曲演员充满好奇的粉丝们。

  早上6点起床练声、9点到达剧场开始排练,下班后和剧组姐妹们一起打卡美食……在这些vlog中,自称“洁哥”的沈洁记录了自己的工作日常。这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,恰恰拉进了年轻人与戏曲人的距离。

  沈洁每条内容都会带上“青年戏曲传播者”的标签,有粉丝在她的账号下留言:“跟着洁哥入坑了越剧,看戏曲人的打工日常,很治愈”“从喜欢一个人,到一个团”“好好工作、好好生活的戏曲人,看完觉得自己也充满了动力”……

  接地气的内容,触达广阔的新媒体平台,让戏曲青年和普通观众之间形成了一个可以直接对话的场域,加强了戏曲与受众的黏性,让传统戏曲不再那么“遥不可及、高不可攀”。

  在越剧的发源地嵊州,占地3.68平方公里的越剧小镇在国内首开戏曲小镇先河,探索以戏曲为主题的文旅项目运营模式。

  新潮的越剧NPC沉浸式打卡游园活动,让游客在互动活动中,邂逅小镇越剧人文风采。嵊州越剧艺术团每天推出一场越韵好戏,游客听罢一曲,还可以游览周边非遗市集,观赏打铁花、烟花秀和民谣演出表演……

  9月底,越剧传统剧目《梁祝》推出文旅融合版,将整体时长压缩至80分钟左右。这一项目推出的初衷,便是“在最精简的舞台上,看最精彩的演出”。

  草桥结拜、十八相送、楼台会、英台哭坟、化蝶等所有经典片段与精彩唱段都悉数保留,适逢杭州亚运会举办,这一新版剧目让许多游客一睹越剧风采。

  如何让戏曲走进城市街巷,与现代生活共生,越剧在文旅产业融合等方面做出了多样化的探索,这对粤剧同样有借鉴意义。

  在永庆坊,设计新潮的粤剧文创、“滑板×粤剧”等跨界展览让游客流连忘返;粤剧艺术博物馆内,临水而建的广福台好戏不断。一帮粤曲爱好者带来的折子戏《牡丹亭》,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。还有一批摄影爱好者早早就在舞台前架好机器,抢占最佳拍照位置。

  据馆方介绍,广福台每天上午、下午和晚上都有戏,既有专业团体,更多是开放给私伙局们,给爱好者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。“好多私伙局排队等着上台表演呢!”一位在台下看戏的邓阿姨告诉记者。

  11月12日,在广州黄埔区夏园社区的一处祠堂内,戏声阵阵。粤剧名伶吴非凡与社区凤凰湖小学的孩子们,轮番登台带来一首首粤曲,让周边居民陶醉其中。

  “粤剧只有走进更多人的生活,深入到社区中,才能生根发芽,触达更多大众。”近年来,吴非凡致力于推动粤剧走进街道、走进校园。在她看来,粤剧不仅在老城市氛围浓厚,在新城区、在商业集聚中心,一样有着生命力。

  粤剧正以多种业态走进新老广州人的生活,开枝散叶。小剧场粤剧《金莲》在番禺区一处商场上演;在南沙街道,粤剧走进幼儿园;位于天河CBD的珠江公园,粤剧粤曲的文化装置融入街区角落,在远处广州塔灯光的照耀下,一场草地粤剧表演让当地居民与游客共同沉醉,沉浸式感受岭南粤韵。

  而不远处的珠江新城,以“凤冠霞帔”为设计特色的广州粤剧院新址华丽崛起。一出出好戏在这座文化新地标轮番上演,古老粤剧融于现代夜色,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增添鲜亮一笔。

  “我们将积极探索特色文化产业经营,以广州粤剧院新址这一新的文化地标为锚点,激发粤剧创新和创造活力,把新址建设成为振兴粤剧发展基地、全国戏剧交流中心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。”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、董事长花利红对未来充满期待。

  把粤剧传承好、发扬好,近年来,随着《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》等措施的出台,粤剧在精品创作、人才培育、经典传承、创新发展、场馆建设、重大活动、粤韵惠民、市场培育等方面不断发力,一张崭新而璀璨的文化名片正在珠江畔升起,吸引更多世人的关注。

  曾小敏:粤剧电影是近年来粤剧界的一个创新亮点。《白蛇传·情》《谯国夫人》的经验让我们看到希望,必须闯出一条戏曲电影的创新之路,久久为功,锲而不舍。

  戏曲艺术有足够的能量和底蕴,与当下表达方式适当的融合,将产生无限的可能。

  茅威涛:戏曲理应参与到求新求变的舞台迭代中来。我们推出的环境式驻场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,对标的就是当下人、年轻人的生活方式。

  曾小敏:首先,聚焦作品创作,确保精品精神和经典意识;其次,既尊重传统,也要有全新的表现和表达方式;最后,要用年轻受众更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,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。

  茅威涛:鼓励更多有才华有担当的年轻人去创作,大胆起用年轻人,相信他们的创造力和文化使命感。他们能捕捉到与时代最贴近的语汇,他们懂得当下的观众想看什么样的戏。

  曾小敏:今天,戏曲确实需要流量,而“造星”需要土壤和氛围。每每看到年轻演员担纲主演的剧目,观众也一样满满当当,而且百分之七十都是年轻观众。散场后,同样有不少观众守在后台出口等候着演员的签名,我想这便是戏曲的未来。

  茅威涛:今天已经是一个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时代。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、思路和意识,向别的更加成熟的行业学习借鉴。坦白说,《新龙门客栈》是借助了上海一台好戏公司的运营经验。

  曾小敏:广州的粤剧文化底蕴深厚,影响力大,识别度高,一直都是最具传承价值与创新能力的文化内容。可以充分发挥粤剧这一共生于广州的文化基因,让时尚的粤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,成为代言城市的文化语境之一。

  茅威涛:广东精神和浙江精神里,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敢为人先。我们正在尝试的全新模式和形态,就是驻场演出,文旅结合。在我看来,广州在这方面同样大有可为。能把“旅”的流量纳入到“文”,这会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空间,会给地方文化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。

  习在浙江工作期间积极推动越剧发展;在2018年视察广东时,他走进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,要求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。用文化的眼光追溯的足迹,便不难体察这场“隔空对话”的意义和价值。

  说起来,杭州和广州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:它们都是底蕴深厚的“亚运之城”,都是因水而生、坐江望海,都有着敢为人先、勇立潮头的基因与性格。而越剧和粤剧的谐音,同样令人津津乐道。

  当“老师傅遇到新问题”,越剧和粤剧的突围号角也在遥相呼应。无论是给越剧加上“环境式”的前缀,还是给粤剧加上“电影”的后缀,其实殊途同归,背后都是戏剧舞台的“空间革命”——一个是表演空间的拉近,一个是叙事空间的重塑,即用一种更懂年轻人的方式,触摸更多观众的审美脉搏。一字一曲、一颦一笑间,“唱念做打”的内功依然过硬,但“跨界触网”的姿态已不再生涩。

  有趣的是,纵览两大剧种的出圈之作,它们无意间还形成了一种互文:如果说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是从电影中来,取材于经典IP,那么《白蛇传·情》则是到电影中去,探索故事的新讲法;有网友评论称,“一个杭州人也被粤语白素贞感动”,一个讲着江南方言的金镶玉,又何尝不让广东观众耳目一新?

  好的作品,美美与共。互文背后,亦是互鉴。打破“泥古思维”,善用“拿来主义”,讲究表演程式的戏剧,同样也是“可能性的艺术”。

  进而言之,人们对城市气质的体认,不仅源于“戏内”,也关乎“剧外”。须知戏剧甫一诞生,就自带公共沟通的底色,绝非只是简单的娱乐。就像在笔者的家乡广东湛江,每逢年例节庆,“村村做大戏”的热闹总会如约而至,这样的在地化场景,是如此的“活色生香”。不难看到,文脉赓续与城市更新高度同构,戏剧之美与城市之蕴深度共振,让戏曲走进城市街巷、浸润现代生活江南体育,同样大有可为。

  越剧大师茅威涛特别提到,对于实验作品,广州的观众具有很高的接受度。有理由期待,乘着这股国潮的东风,粤剧这颗“南国红豆”有望破壁生长、焕发新枝。这正是:拥抱新“剧台”,城市更“有戏”!

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文化思想的重要来源。习始终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在福建工作时要求保护“三坊七巷”,在浙江工作时关心越剧艺术的发展,在视察广东时强调注重文明传承、文化延续……为了在实践中学深悟透习文化思想,南方日报、南方+即日推出“双城名家共话文化传承”报道,立足广州、潮州、汕头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,与杭州、福州、厦门3城联动,组织3场名家对话,挖掘双城文化的传承与共振。